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大学生生涯教育,增强大学生生涯规划意识,帮助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11月10日,首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校内选拔赛暨暨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决赛答辩现场在番禺校区恒大楼317室成功举行。本次大赛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共有107位同学报名,通过初赛选拔,13人脱颖而出,分别进入成长赛道、就业赛道进行个人职业生涯风采展示。
暨南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黄晓华,化学与材料学院党委书记吴涛、党委副书记王锋、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党总支书记容建华、化学系教授张渊明、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教授李立华、学生党总支副书记李逸凡,1999级校友佛山市迈可商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桂敏,2011级校友清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运营总监过凯,2013级校友广州市暨隆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浩龙,以及学院辅导员和各班学生观众出席本次大赛,共同见证化材院学子的青春风采。
比赛现场
吴涛书记为大赛致辞。他表示通过举办职业规划比赛,能够更好地实现以赛促学,引导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使同学们自入学初有意识地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科学合理地确定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切实提升同学们的就业竞争力,并希望参赛同学们在个人展示环节中,够做到客观真实地评价自我,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目标明确,路径清晰,思维严密,语言表达流畅,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充分展现出当代青年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
吴涛书记致辞
成长赛道评比
随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正式开始。首先是成长赛道的10名选手进行生涯发展展示,着重介绍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以及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出的具体行动和成果。参赛同学通过SWOT分析、MBTI性格测试、霍兰德职业测评等多途径进行了科学的自我认识,并从家庭、社会、就业三个维度展开对周围环境的分析,总结出自身优势与劣势,且对职业规划做出初步定位,据此订立短期、中期和长期目标以及具体实施计划和行动。
选手展示完毕后,各位评委根据选手的生涯规划与表现提出相应问题,考察选手对自我认识、专业前景与可能挑战等多方面的关注度,并根据选手的职业规划提出针对性建议。评委们依据自身经验给予相关建议与指导,帮助选手们更好地进行职业规划。
李岗洲同学进行PPT展示,展示自己在科研方面的独特个人优势
赵帆同学在展示后接受老师的点评与指导
索琦涵同学展示个人的性格特点,并讨论个人性格所适合的职业
黄百华同学展示自己对科研人员应有能力看法,并提出以此为目标并进
成长赛道评委点评
吴涛教授、张渊明教授分别对成长赛道参赛选手的表现进行点评。两位评委阐述了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对本科同学们如何合理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提出了宝贵意见。吴涛教授认为参赛同学应通过语言文字呈现出三个方面信息:职业目标是否明确、职业目标确立的依据和实现目标的方案和路径,并且建议大家不应强求职业一成不变,而应随情况的改变而改变。
张渊明教授先指出参赛选手应注意脱稿演讲、PPT展示文字不宜过多、语言表达要语速适中等细节问题。并认为大家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应注意个性大于共性,建议同学们在他人所不及之处努力,以此培养个人硬核竞争力。最后希望大家要打破固有思维,不给自己设限,保持持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获得更好的成长。
吴涛书记进行成长赛道点评
张渊明教授进行成长赛道点评
就业赛道评比
就业赛道的3位选手则进行就业能力展示。选手们分别从自我评估、职业分析与岗位认知程度、岗位胜任能力与心理素质以及未来规划等几个方面展开分析。选手们结合就业观念和职业素养、就业技能与求职能力以及就业市场分析来对自身职业规划进行定位,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规划职业发展的路径和了解相关职业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前景。评委老师根据选手们的表现,提出真实工作场景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对选手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邓雯婷同学进行PPT展示,展示自己在大环境方面的个人优势
陈艺中同学详细讲述了自己的职业意向和未来规划
覃燕丽同学综合描述了个人优势
就业赛道评委点评
黄桂敏校友对就业赛道的展示进行点评,指出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的不同之处,并建议师弟师妹们更多了解研究方向上的著名的公司和其他业内同行的成果,通过这种方式提高自身的职业素养和对机遇的敏感性。
黄桂敏校友为就业赛道点评
颁奖环节
吴涛教授和张渊明教授为荣获成长赛道一等奖黄百华同学和就业赛道一等奖覃燕丽同学颁奖
黄桂敏校友为荣获成长赛道二等奖的茹佳怡、焦艳雨同学和就业赛道二等奖的邓雯婷同学颁奖
过凯校友为荣获成长赛道三等奖的李岗洲、索琦涵和石宇娴同学颁奖
谢浩龙校友为荣获成长赛道优秀奖的张锦仪、陈裕程与赵帆同学和就业赛道优秀奖的陈艺中同学颁奖
至此,我院以“筑梦青春志在四方,规划启航职引未来”为主题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成长赛道和就业赛道决赛圆满结束。学院将以本次大赛为契机,高度重视就业工作,优化就业环境,以“全员育人”为导向,将职业生涯规划落实在学生培养的各个环节,全面提升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真正助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文| 傅嘉盛 周志远
图| 郑佳
执行编辑| 王珂郡 徐腾飞
校对 | 张晓婷
责编| 陈晓玲
初审 | 王锋
终审| 吴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