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高庆生教授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发表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13 来源:化学与材料学院

近日,我院化学系高庆生教授课题组在Angew. Chem. Int. Ed. IF= 12.257)上发表研究成果,通过电化学-Raman等联用技术,研究析氢过程中碳化钼催化剂的原位表面演化,揭示工况下活性位的真实状态和作用原理,为进一步优化表/界面结构、提高活性和稳定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电催化制氢技术可将间歇性电能(光伏、风电等)转化为绿色、稳定的氢能,但亟需廉价催化剂以减少能耗并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剂,如碳化物、氮化物、硫化物、磷化物等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由于表面低价金属具有强的亲氧性,以上催化剂在合成、存放及催化过程中极易形成表面氧化层,自然而然地形成异质结构。这样的异质界面与原来单一的表面有所不同,可能存在着不同的活性结构和催化机制。已报道的文献虽然讨论了氧掺杂对催化剂电子结构的影响,但未关注异质界面的作用、以及反应条件下的表面重构行为。这制约了对工况下活性位结构和催化机制的认识。

该工作通过O2等离子体刻蚀,可控构筑Mo2C-MoOx异质结构。电化学测试发现,Mo2C-MoOx的析氢活性随着扫描次数(或时间)增加而逐步提升,预示了表面重构对提升活性的重要作用。电化学-Raman原位表征表明MoVIOx被原位还原成MoIVO2,形成了Mo2C-MoIVO2界面活性位。DFT计算证明该界面有效降低了Mo-Hads的键能,克服了生成H2的能垒;并确定Mo2C表面Mo=O相邻的Mo位点是工作环境下的活性位,澄清了长期以来的模糊认识。进而,利用该规律认识,调控并优化表面氧化程度,获得优异的酸性HER性能。如在1.0 M HClO4电解液中,该催化剂仅需60 mV过电位即可达到-10 mA cm-2电流密度,优于目前报道的大多数非贵金属催化剂。同时,工作还在W2C-WOx/CC体系证明了类似的原位表面重构过程,以及对催化活性的显著促进作用,说明了该作用机制在碳化物电催化剂中的普适性。

论文发表在Angew. Chem. Int. Ed.2020, 59, 3544 –3548)上,第一作者为化学系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生何柳卿同学。研究工作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和广州市科技项目的资助。

原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anie.201914752